做個有自我觀點的人

出社會以來,參加過的會議沒有1000場也超過800場,在會議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會發言的人總是那20-30%的人,其餘的人似乎總是來列席,它們不曾參與討論,不曾提供意見,只是聽,或者說只是人在會議中,但心不在此。有時我會問問這些人的想法或建議,有些人其實心裡還是有很多想法,真的有在參與有在思考,但也有很多人是完全沒有想法,就是出席,但沒有參與。

我認為會議是我們在職場上一個表達意見很重要的場合,消極來看,別讓自己浪費兩個小時坐在會議室,積極一點,你會需要與會,代表這件事情跟你有關係,你需要表達你的觀點,讓事情可以更好,因為會議中的決策,往往都是從那些參與討論的人來決定,即便你看到了問題,就算你有更棒的方案,沒有提出就無法為事情帶來一絲改變。

其實每個人對每件事情或多或少都會有想法,但這個想法可能是很單純的「對或錯」、「支持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贊同或疑惑」,這都是個人觀點的第一步,因為你已經開始思考了,只要你在會議中不是放空的狀態,你最少都會有以上的念頭,緊接著你要再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覺得對或錯?為什麼支持或反對?你可能是基於自己的判斷,也可能是在過程中被他人說服了,你需要問問自己原因為何?這個「為什麼」可能就是你對此事的觀點。

在產生觀點過程中,最糟的狀況就是單純支持某個人或某一方,因為這可能是種盲從,盲從的發生可能是基於崇拜、欽佩、政治問題或其他各類原因,但不論是哪一種都代表你並沒有自我的觀點,當你沒有觀點,你就很難跟其他人討論,也很難貢獻出有價值的建議。盲從是可怕的,因為不管再怎麼聰明的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就算你怎麼崇拜一個人,也不該把他的話或觀點全部奉為圭臬,你必須對每個觀點存疑,從正面與反面來探討與質疑它,這個質疑可能是針對自己的觀點,也可能是針對他人的觀點。

接著,你可以問,如果真的這樣做,會不會有什麼其他問題沒思考清楚?
也可以問,如果不這樣做,會衍生什麼問題?
除了這樣做,還有什麼可能性?會不會有第三或第四種選擇?

思考,產生觀點,自我/他人質疑,討論修正,經過多次循環,觀點就會愈磨愈利,對自己,對工作才會帶來正面的效益,而在這之前,先試著讓自己往前坐到會議室前列,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吧。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