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能很具體的說出他所面臨的問題,也自己做過一些研究,知道自己大概缺哪塊,這時我就可以給比較明確的建議,但就我碰過的案例,大多數人的問題往往不在他認為不足的那個地方,一樣用看醫生來比喻,有些人喜歡自己當醫生,當身體發生某些狀況時自己上網google了一下徵狀,便自我診斷病因,然後直接買成藥或者請醫生直接開藥方給他,不用診斷了,但後來才發現病因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一回事,遇到這種狀況時我會明白的告訴對方,他實際的問題與他想的不同,必須要再修正。有些人只是一個念頭或觀念轉不過來,不見得是知識或經驗不足。
一直以來都有人要我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籍給他,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力有所不足,或者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很感興趣,然後看我似乎常在FB上曬書單,直覺認為我應該看很多書。但這麼久以來,我也僅有很直接的推薦給幾位朋有某幾本書,而非針對每個來提問的人都給予他們期望獲得的書單。
例如有人問我要增進簡報技巧或專案管理能力,然後希望我推薦參考書籍,一般我會像醫生問診般先問幾個問題:
1.你現在是想要了解相關的知識還是增進自己某部分能力?
如果是想要了解相關知識,那相對單純,我會直接推薦入門類的書籍給對方參考,但如果他已經很明確知道這門知識,只是碰到一些障礙,那我會問第二個問題。
2.你目前遭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已經掌握了相關知識,甚至已經有一定經驗,此時他又需要我推薦這個領域的書籍,最大的可能性往往是他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到了一些困難,或者希望尋求突破,此時我會問他實際的狀況,藉此了解如何幫助到他,一般願意跟我聊這個話題的提問者,大多會獲得我的幫助,但無法回答此問題的人,則往往只能得到我一個概略性的回答。
為什麼?因為這種提問過程就像醫生問診,如果你不願意告訴醫生你的實際狀況,或者對自己的狀況也不清不楚,醫生只能靠聽診、觀察或者其他診療方式來掌握你的病情,但我跟你是隔著網路在交談,看不到摸不到,難度又更高了。
當聊到這個問題有解答,我會接著問第三個問題。
3.你為什麼認為透過掌握這技能就能解決你當前的問題?
在我溝通的案例中,很多人往往神化了某種技能的重要性(而原因也可能是我們為了傳達某種能力很重要,所以把這個能力神化了),例如簡報技巧與專案管理,很多人以為學會簡報技巧就代表學會溝通技巧,學會專案管理技巧就等於擁有管理能力,雖然我說過「簡報即溝通」,也說過「專案管理是當主管或者高階專業人員必備的技能」,但溝通的範疇很廣,簡報只能cover到其中一小部分,但簡報中提到的表達與同理心確實會對溝通有直接幫助,所以如果對方能很具體的談到他的問題,諸如:
「我所設計的簡報常常無法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因為大家給我的反饋是我講的前後順序不太流暢。」
「我在帶案子時,對時程的預估與掌握能力較差,常常錯估工作量,運氣好的話是提前完成,運氣不好就是大大的delay。」
「…」
如果一個人能很具體的說出他所面臨的問題,也自己做過一些研究,知道自己大概缺哪塊,這時我就可以給比較明確的建議,但就我碰過的案例,大多數人的問題往往不在他認為不足的那個地方,一樣用看醫生來比喻,有些人喜歡自己當醫生,當身體發生某些狀況時自己上網google了一下徵狀,便自我診斷病因,然後直接買成藥或者請醫生直接開藥方給他,不用診斷了,但後來才發現病因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一回事,遇到這種狀況時我會明白的告訴對方,他實際的問題與他想的不同,必須要再修正。有些人只是一個念頭或觀念轉不過來,不見得是知識或經驗不足。
基本上能與我談到最後的人,往往會得到我最完整的建議,但我還是要強調,我的建議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如果你真的遭遇問題,而且問題很明確,希望我能推薦幫的上忙的書,那我非常樂意;如果你當前沒有遭遇什麼問題,只是單純想要增進某方面的能力,那歡迎一起討論書單或交流書中觀點。前者我扮演的是醫生的角色,當你身體有狀況時給你對的藥方;後者則是營養師或者健康專家的角色,我們可以從平日就開始重視健康。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