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問題定義錯了,那接下來的行動方案肯定都是錯誤的,也不會對現況有所改善,其實定義問題並不是那麼困難,若沒有足夠的經驗,那一定要仰賴數據的支撐,如果你有數據,那一定要好好的觀察,從中看出數值的高低、增長趨勢,並找出「異常」,這些「異常」大多就是問題所在,可能的異常像是「業績數字達成率僅50%」、「人員離職數30人」、「客戶滿意度下降15%」....
有時光是要教他人如何定義問題就要花不少的時間,我每次聽別人報告時都會思考,做這東西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做法真的對嗎?他怎麼推論出這個結論?這個行動方案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把問題定義錯了,那接下來的行動方案肯定都是錯誤的,也不會對現況有所改善,其實定義問題並不是那麼困難,若沒有足夠的經驗,那一定要仰賴數據的支撐,如果你有數據,那一定要好好的觀察,從中看出數值的高低、增長趨勢,並找出「異常」,這些「異常」大多就是問題所在,可能的異常像是「業績數字達成率僅50%」、「人員離職數30人」、「客戶滿意度下降15%」....
接著你就要去探討這些異常「發生的原因」,這部份一樣要仰賴數據,先將數據分類後去觀察每個分類的數值,以業績違例,by部門、by產品分別來看看,大概可以找出是哪個部門或者哪個產品衰退的很嚴重,然後再深入該部門或產品去找問題背後的問題,而做到怎麼樣才算是找出真正問題呢?我覺得只要一直問為什麼,直到沒辦法回答為止。
業績沒達成
-為什麼?
產品銷量衰退
-為什麼?
競爭對手推出買一送一優惠方案
-為什麼這會造成衝擊?
產品與競品間沒有太多優勢
-所以客戶不買我們只是因為價格?
可能忠誠度不夠吧
.......
一路往下問,總會愈來愈接近原因,找出可能的原因後,接著就要設定「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一定是要確切可行的舉措,諸如「同步跟進進行促銷活動」、「趁機訴求產品價值,與競品拉開區隔」,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把「提高產品銷售量」這樣的內容當成行動方案,但這其實只是行動方向,而會有這種錯誤的設定,大多是因為沒有發掘出根源問題所致,所以前半段的功夫還是要做扎實才行。
設定好解決方案後,就要去「驗證方案」,這個方案是否真能解決問題,沒有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度,所以你可以做小規模的試驗,可能仰賴人力,局部實施,很快的得到一個結論,如果出來的結果還不足以協助你判斷,那就試著擴大範圍再做驗證,直到能確定此方案是可行或不可行為止。
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定義錯問題,或者用錯方案,那就是持續的調整直到正確為止。
很多老闆都要求一個好的職場工作者一定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認為這個能力是可以培養來的,養成持續問問題的習慣,這個能力就會逐漸成長,但若我們只是傻傻的接受別人告訴我們的原因,那永遠都不會找到背後真正的問題,所以從現在開始,請養成問為什麼的習慣。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