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在回憶錄《旁觀者》這本書中提到當時「時代」的CEO魯斯邀請他到時代擔任編輯,但他拒絕了,他拒絕的理由是因為他覺得「魯斯招募了很多高天份的人才進入時代,結果這些人一旦加入,一生就再也寫不出什麼著作,甚至在離開後也是。」,這是因為魯斯的風格使然,他講求「團隊新聞作業」,要求每個人都只需擔負其中一項工作,且要符合特定的標準,不論是文章風格或者是用字遣詞,都要具備「魯斯風格」,而也因為如此,那些具備有高度天份的人才,進入時代就會開始接受這種制度的規範,寫同樣風格的文章,做相同的事情,有類似的職涯規劃,這些人才們應該會不甘於這種平淡才對,但偏偏時代給的薪資又很優渥,這些優秀人才們就在這種薪資的誘惑下葬送了自己的天份。
(http://www.websbook.com/sc/sc_img/18167.html)
彼得杜拉克在回憶錄《旁觀者》這本書中提到當時「時代」的CEO魯斯邀請他到時代擔任編輯,但他拒絕了,他拒絕的理由是因為他覺得「魯斯招募了很多高天份的人才進入時代,結果這些人一旦加入,一生就再也寫不出什麼著作,甚至在離開後也是。」,這是因為魯斯的風格使然,他講求「團隊新聞作業」,要求每個人都只需擔負其中一項工作,且要符合特定的標準,不論是文章風格或者是用字遣詞,都要具備「魯斯風格」,而也因為如此,那些具備有高度天份的人才,進入時代就會開始接受這種制度的規範,寫同樣風格的文章,做相同的事情,有類似的職涯規劃,這些人才們應該會不甘於這種平淡才對,但偏偏時代給的薪資又很優渥,這些優秀人才們就在這種薪資的誘惑下葬送了自己的天份。
還記得在不久前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你們都是一樣的人
「制度」與「框架」
其實我在探討的就是同一件事情,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制度,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要讓大家做好事做對事,舉例來說,如果一份報紙沒有固定的版型,每天編輯群可能都還要為了今天要怎麼編排版型傷腦筋,但今天版型一旦固定下來,你就知道哪些地方大概可以放什麼東西,你就從手邊的素材挑選合適的東西放進去,這就是所謂的「框架」,框架有助於我們把事情做好,但同時也可能限制了我們的發展,你可能會因為能把每天的報紙趕出來而自豪,覺得自己竟然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它,但你千萬不要忘記你是因為在這個框架下來能做好,如果跳脫了這個框架,你是否還能持續的做好?
再舉一個例子,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大公司都有其價值鏈,也都有他們的專業分工,而你可能只是擔任其中一個角色,當你在一家知名企業擔任業務員,你每一季度都可以達成你的業績目標,所以你覺得自己好行好能幹,但如果今天把你放到一家小公司去當業務員,你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因為當後勤的支援不再充足,公司的品牌不再響亮時,你能靠的只有自己,過去在大公司的價值鏈「框架」下,你只要做好客戶維繫就好,其他的導入、服務、產品等你都可以交給別人,也因為這樣的專業分工,久而久之你也習慣自己只做客戶維繫,你已被框框給框住了。
制度是為多數人而制定
你可能會問,既然這種現象普遍的存在大公司中,那為什麼公司還要制定這些制度呢?這是因為制度是為了多數人而定的,常態分配的概念相信大家都清楚,公司不會去制定那種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標準,也不會制定連小學生都能達到的等級,而會選擇中間的多數人都能依循的水平,公司的期望是每位員工都能很「穩定」的產出,因為不穩定公司就會動盪,能力不足的人,可以靠著制度而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情,能力中等的人,則因為制度的關係能更快更順的做好事,而能力出眾的人,則負責持續的改善這些制度,否則就只能被制度給侷限住了。
那些真正傑出的公司,他們的制度是會與時俱進的,就像我這篇所說,傑出公司會在穩定之後,再往上挑戰更高的水平,藉由這樣的模式逐漸的提升公司整體表現。若你真的進了一家大公司,千萬不要自滿於自己目前的工作表現,因為那很可能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你必須要更進一步知道「框架」形成背後的原因,當個能跳脫框架或者制定框架的人,而不要只做框架的追隨者,其實大公司沒有不好,相較於小公司,在大公司能學的東西更多,別蹉跎,別埋沒了自己的天份。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