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培養取代你的人
培養取代自己的人,聽起來好像是養老鼠咬布袋,怎麼我要培養一個會吃掉自己的人出來,根本荒謬到不行,取代這件事情我們如果全從負面解讀,確實有這樣的意味,但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培養可分擔自己工作的人』似乎就好多了,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總有許多的事情要做,不管是基本的行政庶務、撰寫文件、做簡報或者是管理工作等都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有些工作我們很擅長也很熟練了,但有些工作我們只是初窺門徑,還需要多花時間去做學習,如果每件事情我們都要親力親為花時間去做,那豈不是讓我們無法專注在做最有價值的事。
打從我四年前我開始擔任團隊的leader時我的主管就不斷跟我強調『要培養取代你的人。』,初時不明瞭為什麼,老闆跟我說:『只有當有其他人可以勝任你目前工作時,你才有機會往上或者擔任其他有興趣的職務。』,剛開始我對這話也是半信半疑,因為當有人勝任了我的工作後,那我不是就可有可無了嗎?我大概經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對這句話有所體悟,而到現在我對此事更是深信不疑。
培養取代自己的人,聽起來好像是養老鼠咬布袋,怎麼我要培養一個會吃掉自己的人出來,根本荒謬到不行,取代這件事情我們如果全從負面解讀,確實有這樣的意味,但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培養可分擔自己工作的人』似乎就好多了,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總有許多的事情要做,不管是基本的行政庶務、撰寫文件、做簡報或者是管理工作等都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有些工作我們很擅長也很熟練了,但有些工作我們只是初窺門徑,還需要多花時間去做學習,如果每件事情我們都要親力親為花時間去做,那豈不是讓我們無法專注在做最有價值的事。
以程式設計師來說,剛出社會時會的東西不多,大多仍處在『如何寫出想要的功能』的階段,工作2年後可能開始能以架構性的思維撰寫一個系統模組,4年後則可能具備了獨立規劃一個系統架構的能力,所以對1年經驗的PG來說,他可能已經可以寫出大多數使用者想要的功能,但距離架構性思維仍有一段距離,如果希望加快往Senior PG的路走,他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架構上,而不是在基礎的Programming工作上頭,如果這時候有個菜鳥給你帶,教會他接手你初階的Programming工作,這將可讓你更專注在架構設計上。
所以,取代的意義是這樣的,當你本身擁有的是A+B+C+D,其中的A是你該專注且仍不足的,B是你的專業核心,C+D則是一些較基礎的工作,那就儘快的讓其他人可以接手C+D的事情,暫時維持住B,且讓自己更專注在A上頭,當A成為你的專業核心後,再把B也交出去,開始培養自己其他能力,如此你才有機會不斷成長。
其實撇開個人的部分,這樣的觀念我比較喜歡用在『管理梯隊』上頭,一般來說我們可能會將一個開發團隊依能力、經歷與特質切分所需擔負的職務,每個職務所需的技能都不太一樣,有些是專業成熟度不同,有些則是工作性質有很大差異。
很久以前我是SA/SD/PG/Architect/Leader/PM等全部的角色都兼著做,後來發現所有的系統內容都是依我所想的方式進行,其他人壓根兒學習不到我已經滾瓜爛熟的東西,而我自己也停滯在原地無法往前(如上圖所示,多數人的能力是落於junior enginner跟PG),因為我實在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做其他事情了,直到我轉換了想法,我先把PG/SD的工作交付出去,後來我只做Architect/SA/Leader/PM等角色,再過一陣子,我只做Architect的角色,其他的工作我都交付給另一位成員負責了,這時候就可以發現,團隊成員可勝任的工作已經做了整體提升,比較沒有『誰才能擔任XX職務』這樣的問題了,而我也可以更專注在規劃需求與技術架構上了。
這樣的改變自然不是一蹴可幾的,必須要有計畫且逐步的養成,一個junior enginner怎麼樣也不可能很快地變成Architect,但經過訓練與踏實的做中學,便可加快整體的養成時效,成員的能力與團隊的戰力便因此而大大的提升了,在管理上,每個人都恰如其分的培養可取代自己的人(若不是單兵作戰團隊),讓自己能專注在更高層次的工作上,管理的梯隊就會應運而生。
培養取代你的人,若你擔心真的被取代了,那就持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吧,有時為了牢牢抓住自己目前的優勢不放,反而因此拖累了自己的成長。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