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心理層面的成長也是一種進步

[嘀咕]心理層面的成長也是一種進步
約莫15-16年前,我還在念國中時,我同學在我國中的畢業紀念冊上給留言都是說我脾氣太差、太暴躁、愛裝酷,這個火爆脾氣源自於小時候我就是個愛打架鬧事的小孩,打架我是沒在怕的,一直到我大學時,我在學校當排球隊長,脾氣一樣很差,當初我對自己的解讀是『我有權利、能力這樣做。』,我會要求球隊中的大家把打球當成一件最重要的事,所以我對那些練球遲到、缺席的隊友非常的不客氣,有幾次我都直接說:『下次不請假缺席的,一週來不到一次的,請退隊。』。

 

有次同事A問我:『上次有人當著你的面說你們做的東西真爛,說今天會被客戶罵都是你的錯時,你為什麼都沒生氣或者跟他爭論。』
gipi:『沒什麼,因為跟他吵事情也解決不了,吃點虧沒什麼。』

有次同事B問我:『剛剛老闆質疑你幾件事情,有些你明明有做,為什麼不辯解?』
gipi:『有些場合適合多說明,有些不適合,要觀察一下現場有誰在,我一回覆可能會讓老闆下不了台,我私底下找他就好了。』

也有朋友C問我:『有人會在你部落格回覆一些沒禮貌的留言,你怎麼都不生氣?』
gipi:『受到質疑時自然多少會有點不舒服,但花點時間沉澱與思索,這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因為事情本來就有正反兩面,必須要接受總是會有人反對你這件事。』

還有朋友D問我:『如果你的團隊中出現有人無法融入團隊時,你會不會想趕他走?』
gipi:『以前會,現在不會了。』

約莫15-16年前,我還在念國中時,我同學在我國中的畢業紀念冊上給留言都是說我脾氣太差、太暴躁、愛裝酷,這個火爆脾氣源自於小時候我就是個愛打架鬧事的小孩,打架我是沒在怕的,一直到我大學時,我在學校當排球隊長,脾氣一樣很差,當初我對自己的解讀是『我有權利、能力這樣做。』,我會要求球隊中的大家把打球當成一件最重要的事,所以我對那些練球遲到、缺席的隊友非常的不客氣,有幾次我都直接說:『下次不請假缺席的,一週來不到一次的,請退隊。』。

體貼與同理心
那段時間有一堆人退隊了,後來我們球隊從20多人銳減到約13人左右,這些成員的人名我還記得,當初我一直認為我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但事後我檢討,當初的我,缺乏了『體貼與同理心』,我沒有想到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優先次序,練球可能不是第一位,但他還是對練球有心的;有些人除了要上課外,其實還有打工,也是會累的,有時睡過頭沒來練球也會被我修理,那時候的我,是缺乏了一些人情味,雖然留下來的這些成員在往後的過程中累積了很深厚的革命情感,也在系上塑造了一股獨特的團隊文化,這文化延續到現在,個人覺得真的很好,但我還是為我當初的一些不體貼感到後悔。

讓自己笨一點,不去放大別人的批評
在職場上,我也曾經是個講話直接的人,在會議中被直接挑戰,我也會毫不客氣的迎戰,也因此在前期給自己跟主管添了一些麻煩,後來還是一樣,看了很多書籍,跟沉澱下來仔細思考,才慢慢的有進步,一開始還是會忍不住想要爭論,但經過幾年的磨練後,那些年輕時的硬脾氣已經被我磨得差不多了,我不會在會議上跟別人爭論,但會在合適的場合捍衛自己的想法與團隊自尊,討論時針對主題來回答,不要語帶雙關的挖苦人;聽到別人挖苦的言語時,讓自己笨一點,當成聽不懂,直接回答重點問題,久而久之大家就知道我是怎麼做事的人,對待我不需要靠激將法,只要把問題清楚說明,我一定會處理,爭論的機會也因此少了。

想辦法讓人融入團隊,而不是要求他融入團隊
以前我總認為要融入團隊只有找到適合這個團隊的人,而所謂適合團隊的標準就是由我所訂定,這也是我大學時為什麼會要求一堆人離開的原因,這個想法不見得有錯,但也不一定是對的,找到合適的人是最快速可以讓團隊文化單純化的作法,講直接一點就是排除異己,但後來我覺得團隊中總是有些人一開始不是如此容易團隊中,那身為主管就要想辦法讓他融入團隊,而不是要求他快點融入,因為他可能對如何融入團隊是毫無思緒的。

在內心與自己對話
一路這樣走來,其實心靈的成長遠大於專業上的成長,這幾年的國中同學會,大家都說我改變好多,不再是那個脾氣暴躁、愛裝酷的欠扁小男孩了,10多年的時間說短不短,但很慶幸自己能靜下心與自己對話,因為只有自己跟自己對話時,你才能放心地承認自己原來有很多不敢對別人說出的事情,自己的丟臉、擔憂、無助你都可以很自然的對心中的自己說,然後"兩個人"一起討論怎麼做才對,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先想清楚,與其他人討論時才能真的討論出所以然來。

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或許由我以前的朋友來說會更有說服力一點,哈哈。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