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談產學合作與學校教育

[嘀咕]談產學合作與學校教育
大學以上教育在台灣還是被稱為高等教育,但我們常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不見得符合我們所預期,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原因一,高等教育太過氾濫,6分的大學生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原因二,學校教育與企業脫節,談企業管理卻沒有讓學生實際到企業內看看;談生產管理,卻沒有讓學生實際到生產線看看...
原因三,學校教育只教導技能,卻沒有教導態度與做事方法,這是學校變多後必然的現象,過去100間學校,有50間學校會教導學生正確的態度與方法,現在 300間學校,還是只有50間學校會教導學生要重視態度與方法,過去我們有50%機會遇到態度正確的人,現在變成17%,所以會有那種學生態度不如過去的錯覺,因為以平均值來說,他確實下降了

學校教育的力度需要再加強,而老師應該也要清楚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產學合作搭配企業實習,學生才會有競爭力,而企業也不會一直哭喊著沒有適合的人可以用,這其實是環環相扣的。

上禮拜去參加一場學術界的研討會,會議中東海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的系主任王立志教授問到: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培養的學生絕對是企業所需要的?』

台下鴉雀無聲,後來教授接著說:
『在畢業前就讓他接觸實際企業,做企業內的工作、研究,這樣我們可以確保我們的學生出去後絕對是企業要的。』

目前東海工工已經與數所國外知名學校締結合作,每年會送系所上的學生到國外去進行學術交流,而這個交流並不是那種過去兩周如走馬看花與觀光,而是過去那邊生活半年,平日要去公司裏頭實習,周末要上課,在歐洲,產學合作的風氣非常興盛,許多學校都與業界有直接合作關係,協助企業進行技術研究,Project開發等,讓學生在學時就實際接觸到企業內發生的問題、需求,從real-world的case中去學習,這其實非常的珍貴。

過去我們在學校所學,就算有做case studying,大多也是尋求一個最佳解,就是所謂理想狀況下的解決方案,這與現實有很大的脫鉤,但real-world的case則必須要考量到現況與種種限制因素,這些現況與限制才是現實,若能提早學習,會對學生出社會後更有幫助,在台下的我聽得點頭如搗蒜。

談企業實習
其實我在念書時本來都還不太了解企業內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而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修了尚孝純老師的變革管理,老師提到他有跟某間軟體公司合作,該軟體公司需要一些工讀生去公司協助,當時我沒有多想就去報名了,接下來我就每周三天從木柵坐車到三重去上班,該公司不大,員工人數約60人,這大概是台灣非常常見的中小企業規模了,而在那邊的一年半裡,我認識了許多人,除了公司內部員工、外部客戶外,還有一些軟體供應商,而我負責的工作從開發、駐廠、講師到Presale,每一種工作內容都讓我有所感悟....

因為開發,我才知道其實寫code沒那麼困難,但也發現這條路該學的東西真的好多好多
因為駐廠,我才知道原來實際面對客戶,訪談需求與確認需求應該要這樣做,也發現自己原來不懂企業內部流程
因為講課,我才知道原來我有講課的天分,可以讓一群業界的前輩聽我幫他們上課
因為Presale,我才清楚的體認到,我所謂的專業在真的專家面前是不值一提,那次我被請出會議室,真的是個很難忘的經驗
........

那一年半的經驗其實對我非常寶貴,讓我清楚中小企業內部的狀況,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對我後來的工作幫助真的很大,想想還真的很慶幸有那樣的經歷,也曾想過,如果當初學校有幫我們安排這樣的實習經驗會不會更好?我想當然是好的,但對我來說可能不會更好,因為當老師投入太多的關切,實習的企業主不會派給我太多太難的工作,某種程度上就讓我受到保護,學到的東西就少了,但對整體學生來說,應該是好的。

其實我們公司每一年都會有大學生來進行企業實習,但大多是短短的寒、暑假,很難交辦比較長期的工作給他,所以大多進來後都是幫忙做文件、整理資料與做行政類工作,很難學到太多有用的技能,美其名體會一下職場環境,但其實我覺得效果少的可憐,原因如下:
1.因為老師會關切,公司大多會派比較溫和的人來帶學生,學生沒機會被教育、被磨練
2.因為時間短,公司大多不會當成專案實際可用人力,因此進來大多是打雜
3.因為學校沒有先過濾學生能力,有些學生進來後其實真的什麼都不會,對實習的公司來說是種負擔而不是助益
4.因為是一年一度且視同修課,所以每一年進來的學生都不同,每個人都是生的,沒有具有經驗的學長姐引導
5......

我覺得老師做這種企業實習的原意是好的,但效果不大,還有蠻大的改善空間。


談產學合作

產學合作其實在台灣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知名大學的老師大多有跟企業合作Project,有時候是整個Project切出去給學校的實驗室做,有時候則是將Project中某些模組交給學校來完成,在大學時期我沒有機會接觸到產學合作,但在研究所時透過三個管道我接觸到了這一塊:
管道一,是我們老師跟企業合作的Project,這個
Project我很偷懶,沒有太深入
管道二,是透過商學院的創新中心與法人單位合作的Project,這個Project算是政府主導的,透過到企業內觀察他們的運作模式與創新的Model,再針對現況去分析後提出我們認為最有效果的創新作法
管道三,我們學校有育成中心,其實育成中心裡頭的一個單位就如同一個小企業,有從屬、有支薪,不過這一塊也大多是從學長口中聽到,我也了解的不多

雖然產學合作這部分我參與的沒有企業實習來的多,但從我所說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機會還是很多。


談學校教育
大學以上教育在台灣還是被稱為高等教育,但我們常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不見得符合我們所預期,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原因一,高等教育太過氾濫,6分的大學生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原因二,學校教育與企業脫節,談企業管理卻沒有讓學生實際到企業內看看;談生產管理,卻沒有讓學生實際到生產線看看...
原因三,學校教育只教導技能,卻沒有教導態度與做事方法,這是學校變多後必然的現象,過去100間學校,有50間學校會教導學生正確的態度與方法,現在300間學校,還是只有50間學校會教導學生要重視態度與方法,過去我們有50%機會遇到態度正確的人,現在變成17%,所以會有那種學生態度不如過去的錯覺,因為以平均值來說,他確實下降了

學校教育的力度需要再加強,而老師應該也要清楚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產學合作搭配企業實習,學生才會有競爭力,而企業也不會一直哭喊著沒有適合的人可以用,這其實是環環相扣的。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