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跟老闆學管理:彼得原理
上週跟老闆討論的時候老闆又提到這個詞,所以我就問了幾個問題了:
根據維基定義: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其中《彼得原理》指在組織或企業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在被升級到不能勝任的地步,相反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此謂彼得原理。 原理中帶有黑色幽默,但是也很現實。彼得原理又名向上爬的原理。
再看看下面這一段會更有感覺:(摘錄自:彼得原理:為何上司總是無能? - 人生哲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在一個層級分明的科層組織中,
一個在原有職位上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升遷到更高職位的人,
最後將會升遷到他所無法勝任的職位。
科層的無效率:升遷不勝任
根據彼得原理,每個人在職場工作的人,
最後都將被升遷到自己能力無法勝任的位置上,然後才停止升遷。
那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的主管明明就很無能
(或者至少比自己無能),卻能夠待在比我們高的位置上。
因為,他們過去都是因為待在自己所能勝任的位置,
替公司立下汗馬功勞,進而被升遷。
舉例來說,組織中一個原本專司研發設計的工程師,
由於創意不斷,替公司開發出許多賺錢產品。
於是,不斷被拔擢,最後在研發部門已經無官可升,
董事會便決定將之升為管理職,甚至擁有董事席次。
然而,這個專長研發設計的男人,其實是個不善交際,不懂領導統馭的人。
當公司為了滿足組織升遷(以做為獎勵)制度的合理性,
而將此男人升遷到他能力所不能及的職位上時,便註定了,
他將無法再升遷,無法再替組織做出貢獻,進而出現科層的無效率,
從而也壓抑了該名員工的才能與價值。
其實彼得原理真的點出了組織中很常見的問題,那就是在升遷時,很少去檢視這個人適不適合或者是否已經具備足夠能力,只為了獎賞他對公司的貢獻或者經歷到了幫忙安插個位置,然而這個位置對他來說可能太過吃力,他自己也不想做這個位置,最後就會因為這場升遷而造成組織的災難.....
不過其實彼得原理不只出現在主管,一般的員工也會有,
gipi:『若我們的部屬發生了以上狀況,我們該如何幫忙排除?』
老闆:『在方法上我們可以使用CMM法則。』
『Coach:若部屬指是因為資歷淺,會的東西不多,甚至不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那我們就要扮演教練的角色,告訴他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不該做。』
『Master:若部屬是因為專業技能仍未熟練,我們應該要擔任引領他的角色,透過一問一答,讓他能用他既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所遭遇的問題。』
『Mentor:若部屬遭遇到的問題不是專業上的問題,而是想法或者心理上的問題,我們就要扮演他的良師益友,與他共同面對問題‧』
gipi:『嗯,這樣的狀況沒問題,但如果部屬與主管同時遭遇到彼得原理時那組織就肯定大亂了。』
老闆:『對,所以這種狀況絕對要避免。』
挑選人擔任主管絕對要謹慎,一旦將一個人升上來當主管,要再降回去除非是他自己心甘情願,否則只要是人,多少都會覺得受到侮辱,很可能公司就因此失去這個人了。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