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完,然後呢?

  • 5705
  • 0

身為UX工作者,為了更深度的了解使用者,會透過「訪談」來釐清問題點,但是訪談完就能得到真正的問題了嗎?當然不是!


以下,就來探討訪談後該做些什麼,幫助我們獲得有效的資料。

 

逐字稿

訪談時會錄下與受訪者的對談,逐字稿顧名思義即是將對話以文字呈現出來,重點在於,將每個字精準的記錄下來,對話中的語氣、情境也逐一寫出,便於之後作為資料分析的依據。

 

 

資料分析

拿到逐字稿後要做的就是資料分析,進行分析時,研究員必須拋開“自我成見”,以中立、客觀的思維解讀“受訪者”的想法,時刻問自己“這是我的看法,還是受訪者的意思?” 避免發生過於主觀的詮釋。

而分析可以拆解出幾個步驟,將原始資料「打散」、「重組」、「濃縮」,然後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整合(鄭嘉松,2010)受訪者描述一段事件時,其中可能包含了許多的狀況,這時研究者就該利用打散的方式,將受訪者認知的同一事件拆解出各種任務,或者受訪著在描敘上有著前後矛盾的情形時,也可將其狀態拆解出來,以利後續的分析。在重組部分,像拼圖一般的找出相關連的任務,將其組織成同一事件,這個過程有效的將看似無關的訊息串接再一起,也是找出各種事件的好時機,此時,研究者應該會有一串的問題列表(笑)。當問題一條條列出時,濃縮就成了重要的工作,解析問題的關聯性,收斂成準確的洞見。透過三個步驟,逐字稿就不再是份落落長的文件,而是提出論點的依據。

 

 

 

 


資料分析是個抽象的過程,它不同於“數字的邏輯”,而是”語意的邏輯“;也就是資料分析過程中,我們對於資料不像是1,2,3...這種客觀數字的運用;而是從脈絡中推敲、細心思索資料意義的對話(李慶芳,2012)研究者需透過由外往內的螺旋方式,賦予文字另一層“意義“,讓原始資料具備解釋現象的能力。

參考資料

[轉]開採意義:資料分析三部曲
http://thuir.thu.edu.tw/bitstream/310901/1030/5/098THU00636065-005.pdf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de/8d/ae/de8daec67194d5e34b8be33fa56884f7.jpg





Dora 2018/10/26

Email: dora.chen@udn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