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力不在於他掛過什麼頭銜,而在於他真正經歷過些什麼

  • 1890
  • 0

人的能力不在於他掛過什麼頭銜,而在於他真正經歷過些什麼,而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的經歷可以做些什麼,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如果你對某個職務工作有嚮往(後續簡稱理想崗位),務必要花時間去研究該職務應該具備哪些能力,你可以思考在目前崗位上,有哪些經驗與能力是與理想崗位符合的,又有哪些能力是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能培養的。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講10年會計月薪不到3萬,但轉職後找到自己一片天的故事,讓我想起約莫5-6年前有個當秘書的朋友也面臨了類似的問題。

她在崗位上工作7-8年,即便在這個崗位上獲得多次績優員工獎,但秘書還是秘書,工作時間長,薪水卻始終只在35k上下,即便週末加班,月休四天也差不多40k左右,但她家裡狀況並不好,這樣的收入她自己用還可以,但每個月薪水進來都要先拿一半給家裡,每月省吃儉用也只能勉強的應付開支。

因為是共事過的同事跟朋友,我也知道她能做些什麼,她處理事情鉅細靡遺、能想老闆之所未想,這是多年秘書經驗所磨練出來的能力,加上她擔任總召籌備了多次集團等級的活動,企劃與統籌能力不錯,我問她一些專案規劃、執行與溝通的問題,她雖然沒有擔任過正式的專案經理,但答的八九不離十。

我建議她轉職,她告訴我:「但我不知道該換什麼工作!」

我說:「往PM或幕僚角色走。」

她說:「但我沒經驗,誰會用我?」

我說:「妳要客製化妳的履歷,分別投PM跟幕僚,把妳的經驗類化到該職務所需的能力上,寫好後我幫妳潤飾,我相信面試時妳都能答得來。」

她還是覺得憂心忡忡,我再補一句:「嘗試看看沒有損失,何況我不覺得妳搞不定。」

 

後來呢?

 

她取得幾個面試機會,第一、二間並不太順利,第三間錄取了,薪水比本來多50%,她高高興興的上崗了,但只待了幾個月就離開,原因是給自己的壓力過大,即便工作順利仍覺得自己做的不好,她覺得這麼順利的轉換有點不真實,講白一點就是她對自己仍不具信心,不相信現在這樣的工作內容與薪資與自己名實相符。

離開後她調整了一小段時間,緊接著又錄取了另一家公司,她告訴我:「有了那幾個月的真正經驗,過去經歷都能融會貫通了,然後先前有人願意用我也讓我這次找工作更簡單,不用一直被問秘書怎麼當PM。」

離開秘書工作後兩年,她的薪資已經是先前的兩倍,第三年,她也有自己助理了。

透過這個真實故事,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工作的重要觀念:

首先,人的能力不在於他掛過什麼頭銜,而在於他真正經歷過些什麼,而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的經歷可以做些什麼,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如果你對某個職務工作有嚮往(後續簡稱理想崗位),務必要花時間去研究該職務應該具備哪些能力,你可以思考在目前崗位上,有哪些經驗與能力是與理想崗位符合的,又有哪些能力是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能培養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除了更有目標性的養成自己的能力外,你寫履歷時會不會更能說明為何你足以勝任理想崗位?當面試官問你關於理想崗位的問題時你會否更能類化你過去的經驗,並做出妥善的回覆呢?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接著,我建議各位,除了定期檢視自己的經歷外,也找一些資深、閱歷豐富的前輩們來檢視你的經歷,他們的經驗充足且見識夠,對於不同工作崗位的理解也多,能補足自己未看到的地方,或許會因此幫你找到職涯的突破點。

開頭的故事絕對不是全憑運氣,而是因為她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磨練出來的總總經驗,加上她的人格特質,最後輔以我的建議才讓她抓到了這個契機而跳脫了原先的職涯路徑。唯有當你準備的比別人充分,你才有機會逐夢踏實。

第三,用理想崗位定位自己,而別拿目前的崗位局限自己,如果理想崗位要培養8種能力,且要能達到80分的水平,那你就用這樣的水平要求自己,而非拿現職的標準來看待自己。我曾拿這件事鼓勵過我的助理,別把自己定位在秘書或助理角色,你應該是老闆的得力助手,幫忙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會累積豐厚的專案與管理經驗,這都會成為你往下走的養分。

而我也建議企業主跟主管們,用人時不要只看帳面上的職務經歷,可以進一步去挖掘實際的工作內容與人格特質,否則你們就像上面這家公司一樣,放著一個優秀的人才不用,而白白讓給其他公司。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