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一個軟體專案管理的怪現象-「好的」SPI是靠「假的」CPI而創造

[專案管理]一個軟體專案管理的怪現象-「好的」SPI是靠「假的」CPI而創造
因為在台灣的軟體專案,絕大多數是不會把加班的成本給計算進去的,為什麼不計算進去?因為根本沒有加班費這件事,一切就都是責任制,所以一天做了8小時跟16小時的成本是一樣的,所以CPI不會因為加班而增加,但進度卻有可能因此而加快,這種現象就造就了「好的」SPI,而也因為CPI並沒有因此不同,所以也無法適時地反應出實際的成本績效,所以這個CPI是「假的」。

[專案管理]淺談實獲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M)

在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提過,時程績效指標(SPI)=EV/PV,這個數值可以用來衡量你專案的進度;而成本績效指標(CPI)=EV/AC,這個數值是用來衡量你專案的成本運用狀況,這兩者在專案管理中的重要性非常高,但在台灣的軟體產業中卻有一個怪現象,那就是多數時候只看SPI值。

只看SPI值,這背後意的意涵是什麼?代表著CPI就不重要了,但CPI怎麼可能不重要,專案怎麼可能不在意、不管制成本?怎麼想都不太可能,是吧?那上頭我說的現象到底是甚麼?標題所謂-「好的」SPI是靠「假的」CPI而創造又是怎麼創造的?

因為在台灣的軟體專案,絕大多數是不會把加班的成本給計算進去的,為什麼不計算進去?因為根本沒有加班費這件事,一切就都是責任制,所以一天做了8小時跟16小時的成本是一樣的,所以成本不會因為加班而增加,但進度卻有可能因此而加快,這種現象就造就了「好的」SPI,而也因為CPI並沒有因此變差,所以也無法適時地反應出實際的成本績效,所以這個CPI是「假的」。

只有當我們將加班的成本給計算進去,這個CPI值才會接近實際的狀況,也才能更精確地去衡量出專案經理的績效,這時我們可能赫然發現,原來「80%的專案是不成功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假的只是我們的CPI值。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