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工研院服科中心 創新服務研發工作坊Day2:Service Engineering
今天的講師是來自德國的Walter Ganz,本來以為德國人的英文腔調會很重,但Walter的英文之標準,真的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說的話我幾乎都可以聽得懂,下面是講師簡介:
Challenges o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Walter Ganz,
德國工研院Fraunhofer IAO產業工程研究所 總監
參與德國經濟部多項服務創新議題之計畫
MP3為該單位所發明,此新技術徹底改變音樂消費之習慣,引發音樂新營運模式商機,對人類之貢獻與影響甚巨。
曾獲NRW『知識產業服務』競賽大獎
今天Walter的主題是講Service Engineering,這有點軟體工程的味道,由於他投影片的內容實在很多,而最後我與小組成員討論後決定挑選其中三張讓我們最有感覺的投影片做為我們本次課程的心得,Walter提到,在過去我們時常會發現有很多服務與使用者所預期的大有差距,又或者是無法創造出預計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前兩天我忘記在哪邊看到,有人說系統功能該由RD來負責創新,也有人說系統功能該由PM來制訂,但我只覺得,系統功能該由使用者需求來決定,就算是創新應用也是一樣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想不出什麼樣的創新應用可以幫使用者創造更多的價值,讓他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所以做出一大堆不符合需求或者只有小眾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下面這張圖則給我大來大大的啟發,創意的實踐不見得得依循相關程序,但有些步驟確實不能省卻:
Idea finding and assessment:創意發想
Requirement analysis:使用者需求、市場需求分析
Service Concept:說明這個服務是什麼?該如何被呈現、被使用?
Service test:做出服務的雛型或透過模擬方式,與使用者確認需求
Service implementation:建構服務,規劃人力、開發以及開發完成後的行銷活動
Service launch:服務推出後,接收客戶與員工的feedback
一個完整個Service Engineering Process應該包含以上幾個步驟的,而一般我們時常會跳著做,例如當雲端出現後,我們就直接先來想想我們的產品中有哪些應用是可以『套』到雲端運算上,這時候我們可能已經跳過Requirement analysis直接進到Service concept進行Model構思了;又或者如圖中所描述,很多時候我們只有Service concept就準備進入Service implementation進行產品開發,但都沒有做過Service test以確認我們計劃要做的東西是否滿足使用者需求,因此時常做出一堆不符合需求的怪東西。
一個標準程序應該是這樣的,不管是雲端運算、SOA、行動運算等需求,原始的來源應該都是來自使用者,從使用者覺得目前方式中不便利或希望可以更便利的點下手(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提出了使用者需要卻沒想到的服務),從這邊去分析我們該使用什麼樣的服務去滿足我們的使用者,而後才進入服務(or產品)規劃,以軟體來說,Service test這一塊我們可以使用雛型法或者透過一些Modeling工具來協助我們進行需求確認,確認完後才進入系統開發,以確保需求確實是使用者所需要的。
Walter投影片講的蠻快的,大概一個多小時就講完了,接下來他就到每一組去作小組討論,過程中他不斷強調一個點,做Service test是很重要的,若我們總是以為我們做出來的東西跟使用者要的沒有差別,那大多數的創新都會以失敗結尾,而創新失敗了,前期付出的成本全都付之一炬,如果可以多花點時間分析需求,確認需求,創新成功後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會比付出的成本高很多。
今天Walter所說的內容其實很多都可以跟Day1 Simona講的相呼應,但我覺得Walter今天的內容更加切近實務,由於他的投影片是有版權的,所上面的圖都是我自己做的,也因此無法將內容一一分享出來給大家。
另外Day2結尾時,華碩的Daniel講了一段話讓我覺得蠻中肯的:『擺脫舊思維,徹底改變,華碩今天要做品牌,就要只做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就不去跟別人爭OEM/ODM的龍頭了,這些事情我們會交給XX公司去做(XX公司的人在現場,XD)。』,我覺得他中肯的地方在於很多公司在談改變、談創新時,卻往往被既有的包袱給綁住了,過去OEM/ODM可能是華碩的優勢,但那畢竟是微利,現在想要做品牌,那就應該使用全新的思維來經營,逐步將OEM/ODM的比例降低,而不是還要去搶龍頭,那是沒太大意義的。
跟主流議題不是個錯誤,但必須要先構想出對使用者有效益的服務。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