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John G.Miller
書名:QBQ!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作者:John G.Miller
譯者:陳正芬
這本書是當初兆耿跟我一起吃飯時跟我提到的,最近買回來看,這本書輕薄短小,大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完了,這本書只有一個觀點,由這個觀點貫穿整本書,這個觀點很重要--找對問題。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讓人看了都想笑,因為說的實在太貼切了,且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例如:我中午要吃什麼?今天要幾點就寢?明天要幾點起床?
當你想到一個問題時,你可能都會想到一些其他的問題,例如決定中午要吃什麼時,可能會想到昨天已經吃過什麼了,今天是不是要換個口味;決定今天幾點就寢時,可能會考慮到今天晚上的電視節目有沒有自己很想看的,今天晚上有沒有其他約會等等,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在說明,當我們在問一個問題時,如果沒有把問題問的更精確,是很難找到我們所要的答案的,同樣的,當你要問別人問題時,問題必須更佳的精確,以避免回答的人答非所問甚至誤導你到錯誤的方向去。
QBQ的精髓之一在於找對問題,而我認為他另一個精髓在於個人擔當,書中提到,諉過、抱怨、拖延是一般人的通病,例如:這不是我的問題、如果A部門早點把事情完成,我的進度就不會落後、如果鬧鐘不要壞掉,我就不會遲到....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重覆做相同的事情,看到這邊就讓我很有感觸,說實在的最近在我周遭看到的一些事情,就是些實例,業務單位抱怨產品品質不好,產品單位抱怨業務單位不努力推銷產品,這些情況就像八點檔的肥皂劇那麼的讓人厭煩,與其互相推卸,還是坐下來討論一下QBQ吧。
產品品質不好,業務單位如果不是只問為什麼不好?何時會好?而是積極的詢問,需要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可以讓產品的品質提升;推銷失利,產品單位應該積極詢問有哪些東西可以改善,可以再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如果大家都可以把這條產品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為自己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主動承擔這樣的責任,我想一條產品線沒有達不到目標的理由。
在很多人眼中看來可能很不以為然,但我希望能由自身做起,逐漸感染其他人,不要小看一個個體的影響力。
以上是約一年半之前的心得,一年半來我也跑了好多客戶家,去了解實際發生的狀況,感受一下產品在客戶家發生的問題,跟客戶保證再晚的時間發生問題打電話給我我都會幫她處理,跟客戶保證問題發生當天我們一定會想盡辦法排除,甚至上午出事下午我們就開車跨越縣市到現場處理問題,不合理的要求諸如網路問題、電路問題、硬碟壞軌問題都一一排除,目的就是為了讓客戶同意結案,而也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才能持續改善我們的產品。
接著開始參加一場又一場的產品會議,目的是從產品的策略走向中看看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協助,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額外提供,滿足或超出預期的。
QBQ,問題不如表面那麼單純,從我下面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一些想法,問題究竟在哪邊?其實先撇開情緒靜下心來想,一定想得出來的。
[嘀咕]誰該為進度延遲負責?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