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Studio 2010 塑模化應用程式設計(四)[Use Case 使用案例圖(簡介)]

  • 9821
  • 0
  • UML
  • 2017-09-05

使用案例圖的方法是Ivar Jacobson於1994年發明了。使用者案例是使用者觀點來看模形化的軟體設計,這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模型設計。使用者案例可以幫助辨別系統服務。 透過使用案例可以描述系統的行為者與系統間之互動行為與關係

使用案例圖的方法是Ivar Jacobson於1994年發明了。使用者案例是使用者觀點來看模形化的軟體設計,這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模型設計。使用者案例可以幫助辨別系統服務。 透過使用案例可以描述系統的行為者與系統間之互動行為與關係。從內部觀點來看,使用個案可描述系統做什麼 (What);從外部觀點來看,可描述行為者與系統如何互動 (How) 。使用者案例可以被進一步被解構成小的使用者案例。

為什麼要使用Use Case 呢?

1.使用Use Case可幫助專案的成員了解這個系統到底是在作什麼。

2.界定系統的範圍有多大。

3.有多少相關外部界接系統。

4.有多少角色會使用這個的系統。

5.系統會提供哪些功能給哪些角色使用。

Use Case的圖形(Element)

Actor : 表示此使用者案例的參與者,通常一個Use Case最少會有一個參與者。也表示『動作/互動』的發生點,参與者為系統中的角色、動作者,但不一定都是人(Human),也可以是其它的系統或設備。

image

Use Case : 一種表示法,表示為一個事物,可能是靜態、動態的,或指一件事情,一個系統,或一個工作。

image

這是參與者與使用者案例有者關係。這條關係線是沒有箭頭,因此為雙向關係,如果有箭頭則表示是單向關係。

 

image

這是包含(include)的關係,如下圖,風險分析的使用者案例包含了評估使用者案例。包含是使用虛線,箭頭指向的是被包含的使用者案例。

image

下面再來看一個較簡單的案例。一個買菜的Use Case,這個Use Case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在買菜的這個Use Case中有一個參與者為『家庭主婦』,『家庭主婦』會去做買菜這件事,而買菜這件事包含了『挑選新鮮的』與『結帳』這兩件事情。

解構使用者案例

通常使用者案例會依照某些需求再詳畫出更細部的使用者案例,如下:

image

使用Use Case 好處還有就是界定系統的分界,以及避免過早陷入細節的部分 (這通常是Developer最常犯的毛病),如此才能分出系統實際上的內部與外部,這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分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較容易表示出此Use Case是屬於什麼層次 (LEVEL),是企業層級 (Business Level),還是使用者層級 (Use goal Level)。所以,如果Use Case 沒有界定出好的系統範圍的話,通常需求分析一定做不好。

再拿出最常被拿出來講的範例,百事達租片系統:

image

既然是租片系統,這個Use Case 顯然界定的相當模糊,雖然顧客也確實會進行租片與還片等動作,但是想想看,百X達是一個提供租片的場所,此場所會有工作人員,且試想租片這個動作才是系統實際會進行的動作,這可能包含了百X達內部的進銷存系統,當然,可能沒有賣這個動作,但是片子租出去後一定會扣掉一個數量,待顧客還片後才會加回來。因為我們要開發的百X達的影片租借系統,這個時候這個Use Case 的實際參與者應該就不是顧客了,應該是百事達的店員才對!這個時候應該是下面這個處理租片這個Use Case 了。

image


 

簽名:

學習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這當中,有辛苦、有心酸、也有成果。有時也會有瓶頸。要能夠繼續勇往直前就必須保有一顆最熱誠的心。

軟體開發之路(FB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1804473860062/

Gelis 程式設計訓練營(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elis.dev.learning/


 

如果文章對您有用,幫我點一下讚,或是點一下『我要推薦,這會讓我更有動力的為各位讀者撰寫下一篇文章。

非常謝謝各位的支持與愛護,小弟在此位各位說聲謝謝!!!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