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曉梅老師的分享活動—「Agile Taipei 海盜年會:聊一聊『隱藏的質量』問題」,似懂非懂的,到了後半場才有些融會貫通的感覺,好像有些收穫,特別記錄下來。如果有什麼錯誤的認知,歡迎大家給我提點指教,謝謝~。
「聊一聊『隱藏的質量』」心得
- 240
- 0
今天參加了曉梅老師的分享活動—「Agile Taipei 海盜年會:聊一聊『隱藏的質量』問題」,似懂非懂的,到了後半場才有些融會貫通的感覺,好像有些收穫,特別記錄下來。如果有什麼錯誤的認知,歡迎大家給我提點指教,謝謝~。
若兩年後你的團隊還在 run Scrum,這說明了你們的 Scrum 不 Scrum。
-- Daniel Teng
Scrum Master 在前期或許偏重 Scrum 引導,後期就要嘗試引入一些有趣的變革。變革適不適用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嘗試過,有問題再來修正就好~。而我發現自己最常引入變革的是 Retrospective Meeting 的部份,往往需要增添更多滋味,才能引發出更多的反思及反饋。但這次要談的是 Review Meeting 的新滋味!
今天分享的是在《敏捷回顧:團隊從優秀到卓越之道》之中學到的「三個五」的活動。書中歸類在「收集數據」的章節,也就是 ORID 之中的 O(Objective ),但我覺得也很適合用在 brainstorming 的情境。
前一陣子閱讀了 Ed Catmull 的《創意電力公司 ― 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這本書讓我非常有共鳴,特別撰寫這篇文章,記錄並梳理我的心得,也同時分享給各位。
整本書裡頭,壓根沒有提到任何「敏捷(Agile)」的概念或字眼,但完全就是敏捷文化的形狀。這就是我內心敏捷的最高境界,叫什麼名字、跑什麼框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團隊一同實現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我們也熟悉迪士尼和皮克斯的一些作品,所以閱讀中就像穿插了一些小彩蛋一般,比起一般的商業管理書籍,又多增添了點趣味。
敏捷開發講求團隊合作,往往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決議,最常見的不外乎圓點貼紙(dot voting),用投票的方式快速找出共識。然而,在我閱讀《失控的多數決》後,對於簡單多數決,有了些微不同的看法。彙整記錄,提醒自己別輕易把多數決與共識劃上等號。
身為一枚 Scrum Master,我明白自己的角色職掌,也努力學習了不少 SM 的相關知識;現在的我也參與開發,所以也略懂身為 member 該有的技能與姿態,唯獨 PO 這個角色,我僅僅明白該承擔什麼責任、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對於 PO 的工作該怎麼進行,絲毫沒有頭緒。
所以我希望自己不僅明白 PO 的角色職掌,還能給予 PO 更棒的協助,甚至是引導。所以我報名了 David 大的「敏捷需求探索工作坊」,希望能夠有所助益。這天的 workshop 真的很有收穫,記錄一下我滿滿的心得!先說結論,這門課完完全全符合我的需求與期待,讓我在需求探索這塊領域讓我有了一個非常棒的入門,期望自己真的能夠給予 PO 足夠的協助。
老實說,在參加課程前,這幾個字分開大略是什麼意思都知道,但無論哪兩個合在一起我都沒聽過。XD 就這樣懵懵懂懂的去參加了這個體驗 workshop。這邊記錄一下我自己的感想與心得,Workshop 細節就等著大家有機會自行體驗才會更有感覺~
今天讓整個軟硬團隊練習需求切割的過程中,感受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需求,但不是實際的時程,藉由這個需求讓團隊練習,也或者說趁此機會同步一下大家的想法。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來做個自己 2017 年的 Retrospective 吧~
今年是自己職涯中最突飛猛進的一年,進步的不是薪資,更不是職稱,也沒有換工作。卻是我學習成長最豐碩的一個年頭。
從三月左右開始,覺得需要一些方法來管理團隊工作,對於敏捷開發還似懂非懂,只翻了幾本書查了一些文章,感覺相當時尚,決定先做了再說,就這樣跌跌撞撞的導入了 SCRUM,而我擔任了 Scrum Master 這個角色,一切就從這個看似辦家家酒的故事開始。
實行敏捷開發以來,慢慢體悟到很多文化、思維與傳統模式(瀑布)上的差異。逐漸感受到這不只是一種方法論,而是一種文化及信仰的力量。一個失敗的產品,可能的原因很多。先不論外在資源、環境等因素,單單就團隊內部能量是否能夠完全展現,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最近突然靈光一閃,運用 LEGO® SERIOUS PLAY® (LSP)引導了一場團隊的 Retrospective 會議。我們使用的是探索包(Window Exploration Bag),每包的組合都相同,含有 52 塊各式各樣的 LEGO® 積木。運用這樣的工具,展開了這次的 Retrospective~
(圖片來源:https://shop.lego.com/en-US/LEGO-SERIOUS-PLAY-Window-Exploration-Bag-2000409)
此篇是將我自己的心得感想做一次簡單的整理。如果你之後想要參加 Daniel 的 CSM 課程,建議別閱讀這篇文章,這不是預告片阿~多少會有一咪咪微劇透,會減少您個人透過身體得到的感動。預告片請見另一篇:[CSM] Certified ScrumMaster® (CSM) 課程。
當我接觸到 Agile、XP (eXtreme Programming) 時
也常常聽見 TDD 這個名詞,在學習這門課前
僅約略知曉就是開發前先撰寫測試,以確保產品品質
心中不免晃過一絲絲「這只是測試人員推卸責任而已吧~」的念頭
(真的只有一絲絲喔~XD)
上完了第三天課,不只是顛覆既定的刻板思考
而是紮實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動。
在敏捷的團隊中,理論上至多只能擁有團隊績效,沒有個人成績
敏捷團隊重視的團體大過於個人,鼓勵所有成員能夠相互幫助、相互支援
將一切都透明化,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但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多數的公司的文化制度,仍保有個人 KPI 的規範
那基於敏捷模式下的團隊,該如何去訂定個人 KPI 呢?